中国氢能行业如何出海?产业链领袖们这般支招

首页    行业动态    中国氢能行业如何出海?产业链领袖们这般支招

 

中国氢能产业链正急于将多年发展起来的量产经验向海外市场扩张,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们也对中国这片氢能热土兴致勃勃,双向交流增加的背景之下,商业机遇和其中的问题也就应运而生。

7月18日,在由上海科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极高氢能共同承办的“2024氢能产业链全球技术发展主题峰会”上,近300名来自全球的氢能行业参与者们齐聚一堂,对中外氢能行业的交融展开讨论,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如何化解过程中的难题?

 

隆基氢能总裁马军:
隆基坚定认为,“绿电+绿氢”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武器。
电解槽出海和光伏的情况有所不同,隆基的绿氢装备出海具有七大优势,当然也可以解读成出海到底要做到什么?
首先,绿氢研发技术引领者。我们电解槽的产氢量、直流电耗、生产成本等等需要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二,我们要适配大型的绿氢项目,我认为我国中压圆形碱性电解槽商业化业绩最多,性价比优势最明显,我们会持续迭代这样的优势。
第三,选择一条正确的技术路线也是电解槽和氢能装备出海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就碱性电解槽来说,我个人认为中压圆形槽是主流路线
第四,要有充足的产能,有充足产能就意味着降本难度会更小一些。
第五,在碱性电解槽方面,我们供应链非常完善,隆基自建了媲美欧美的新型专用复合隔膜生产线,一旦在全球进行布局,自产自研关键部件的供应链可快速复制,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第六,质量是根本是基础,要获得各种国际相关认证

第七,碳足迹和ESG方面海外关注比较多,隆基氢能前不久已经获得全球首张制氢装备的碳足迹评价证书,上月还在德国获得了国际认可的全球首张制氢装备碳核查认证证书。

 

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
燃料电池产业与光伏和风电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在国内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然后再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化应用。
中东、非洲、南美等地正在形成新的能源出口,绿氢的制备端需求去年翻了一倍。
然而,从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来看,全球数量同比下降21%。国内市场虽然实现了较大增长,但仍面临如何使燃料电池车“买得起、用得起”的问题。
“买得起”就是初始成本能够被客户接受。“用得起”有两个层面:便利性和经济性。前者需要让加到氢气变得轻松,后者需要燃料的生命周期成本变得可承受。
捷氢科技新推出的峰值270千瓦的系统,更多是满足重卡场景和高速功能的应用。通过这些年努力,和整车合作,我们已经可以提供柔性化的动力架构方案,为不同商用车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对于海外市场,捷氢科技提出“三步走”出海策略。第一步是构建海外战略合作伙伴,携手拓展当地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第二步是设立海外办事处和分公司,提供本地售后服务;第三步是基于海外的量,完成海外产能落地,从产品出海向技术出海、产业链出海转变,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HY24 亚太区投资总监张鑫:
我们在采购卡车的过程中有些心得,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家遇到海外的客户经常碰到的问题,包括前期的市场接入,客户的信息,客户需求的把握,前期BD、开发的成本。
实操下来发现还是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对于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盟的法规和客户的要求,我们厂商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可能对于国内的产品定位很清晰,对国外的并不一定很到位。

出海对于厂商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投入,能不能在早期认清这一点,有足够的规划。同时,一定是跟客户紧密沟通的流程,而且是非常细致、非常全面的配合。如果只是在我们这边单向的去交流,肯定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个事情的,所以这是我们实操碰到的一些问题大大家分享一下。

 

科威尔氢能事业部总经理叶江德:
产品出海面临目的地法规和认证要求等多项挑战,涉及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政策要求、安全标准、环保要求,能效标准等。
针对设备出口问题,科威尔针对电解槽材料及单池的测试设备E500系列,已经与TÜV莱茵莱茵和SGS进行了CE认证。对于E500系列产品的LVD及EMC进行元器件的选型,也做了相应的认证要求。

目前科威尔在合肥拥有完整的运营中心、研发中心及制造中心,可满足电解槽单池测试台(PEM和ALK)、电解槽单池多通道测试台(PEM)试用验证;在北京成立底层支撑团队研发团队,专注于软件、仿真和诊断工具的开发;同时在北京大兴氢能示范区已建成测试和展示中心,可满足ALK/AEM/PEM电解槽,燃料电池电堆验证,电化学测试等。

 

清能股份总经理张弛:
清能股份实施的是全面国际化的路线,包括业务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业务方面清能股份一开始就是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一个企业,一直到2019年之前,公司90%以上的业务是出口,即使近两年,差不多也有30%~50%左右的收入来自海外。
我们计划明年推出400千瓦的单堆,实现重卡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下54%的效率,这样直接能够降低20%的氢耗,率先实现氢价25元/公斤的情况下,每公里能比油车节省一块钱,基本一年十万公里十万块钱就省出来了,这样可以实现TCO的持平。再加上一些政策的引导,相信后面两年,虽然财政情况不一定很好,但通过一些非财政的支持方式,包括路权也好,高速公路收费方式也好,再结合整体TCO持平,后面几年机会非常大。

另外在电解水制氢方面,我们通过与国内外的合作,研发了AEM的电解膜,从这几年的预测数据看,应该能达到6万小时的预期寿命,就目前产品来看也能达到2~3万小时的寿命,基本具备商业化的条件。

 

亨通智能装备制氢装备技术总监郑钦臻:
亨通自己就是氢气的用户,2023年7月自研自制的第一代1000标方的碱性水电解槽下线,到现在运行了将近一年时间没有因为设备的故障而停机。运行负荷,15%的条件下,氧中氢浓度也小于2%。
今年底会下线最新研发的1000标方2.0代产品,端压板板采用椭圆封头结构,同时进行流体仿真、应力分析、结构设计,对双极板结构和电解槽内部的小室流道也进行了优化,2.0代的1000标方电解槽只有35吨

国外的绿氢项目需求量比较大,信息远比国内的信息要多。目前我们也有很多国外项目需求,所以这里诚挚地发出邀请,和行业的同行共同开发海外业务。

 

氢晨科技总助、氢盛能源总经理郭维平:
目前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55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面对这一新环境,氢晨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双碳战略、新能源的消纳及未来能源的转型发展氢能业务。
氢晨科技主要有两大产品系列是氢燃料电堆和电解槽,包括ALK电解槽和PEM电解槽。
我们对材料的适配性进行了精准预测,通过复杂流场仿真和技术提升了产品性能。
氢晨科技已与多家主机厂和系统企业达成合作,联合发布了60款车型,并累计交付了3000多套电堆。
氢晨科技已经与多家海外企业合作,在燃料电池和电解槽出海进行了初步探索,未来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在西北部的风光制氢项目和海上平台制氢项目中,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推动氢能的广泛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突破,改变能源格局,实现能源出口,推动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

 

氢羿能源董事长、总经理米万良:
氢羿能源是集PEM电解水制氢全产业链的公司,从催化剂、膜电极、电解槽以及系统,都全产业链自己在建造。另外一块业务主要是做绿氨、绿醇绿色能源化学品的项目运作。
仅船用绿醇市场,我们预测2030年能达到1亿吨,所以市场规模足够大。
绿色认证是做绿醇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公司有这样一个计算模型,在什么样的边界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绿氢配比是最佳的,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发展绿醇项目,可以使我们成为绿色能源输出国,不会依赖于马六甲海峡,不会依赖于一些石油航运的要塞。从战略角度来讲,我们国家要重点开发。

发展绿醇项目的风险,一个是绿色资源获取的经济性,第二是生物质气化时不同气化炉带来的成本差异,第三是绿色认证,第四是运输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

 

中国创新中心(阿联酋)首席执行官张坚伟博士:
未来可以看得到中阿更加立体的能源合作格局里面,氢能一定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风光资源充足是中阿合作的战略优势之一,中国企业现在到阿联酋去还关注一点就是阿联酋的资本充足。
阿联酋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利于做绿氢,发展氢能,同时发展氢能的出口。还有就是在阿联酋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这是成本方面的优势。

当然中国企业出海也面临储运、供应链、产业链、语言等方面的挑战。

 

Hyfindr创始人Björn Lüssow:
Hyfindr是一家氢能行业的B2B平台公司,我们习惯做国际业务,我知道政府和客户是如何工作的,我们网站的主要访问者40%来自欧洲、30%来自美国、10%来自印度,正在积极吸纳亚洲的氢能供应链企业。
在绿氢的生产上,欧洲,特别是德国非常有动力,非常热衷于能源系统的脱碳。欧洲所有的重大投资决策都需要考虑未来的能源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欧洲有生产大量氢能源的雄心,我们在当地生产氢,我认为这对中国客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因为我看到了与风能和太阳能行业的相似之处,我认为对中国的商业伙伴来说,这是一个机会,所有想进入欧洲市场的氢能企业,都可以在极高能源的帮助下,找到我们合作

 


文章来源:极高氢能

 

 

 

2024年8月8日 16:07
浏览量:0
收藏